人物故事

宋汉章

作者:童伟明

   摘要:宋汉章中国保险公司1931年11月1日在上海开业,总部附设在上海仁记路(今滇池路)中国银行大楼内。从保险业的角度回溯这一历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宋汉章。宋汉章是民国金融保险界公认的卓越人物,他穿过辛亥革命的风雨,创立了中国保险公司。

宋汉章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保险公司成立80周年。从保险业的角度回溯这一历程,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宋汉章。宋汉章是民国金融保险界公认的卓越人物,他穿过辛亥革命的风雨,创立了中国保险公司。当年他苦心经营的中国保险公司历经变革已然壮大;当年他振兴民族保险业的愿望已一步步成为我们眼前的现实。

决定前程的两件事

       宋汉章原名宋鲁,浙江余姚人,属宁波帮,1872年生于一个殷实的商人之家。他的父亲宋世槐早年举家南下福建福宁经商,宋汉章就出生在那里。为了寻求新的发展,宋世槐又携家来到上海。

       在上海有两件事决定了宋鲁的前程:一是就读于上海中西书院,接触了西学,开阔了眼界;二是投身洋务,结识了名流,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迪。

       中西书院是当时上海声名显赫的西式学校,由著名的美国传教士、当时影响最为广泛的报人林乐知创办。该校的理念是学贯中西。林乐知反复叮嘱学生们“中学不能精熟,西学必不能通达”,他希望学子们勿图近功、勿逐小利,不要以毕业后进入洋务机关为满足,而要以将来能够领导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为抱负。在这种中西兼顾、追求现代化的氛围里,铸就了宋鲁的志向。该学校学制8年,主要学习识字、音韵、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力学等,所有课程主要由美国的传教士讲授。当年,中国的海关、邮政、铁路以及实业界人才多出自该校。

       在上海,宋世槐与同是宁波帮的洋务企业家、后被誉为电报巨子的经元善交往密切,并协助他在上海创办电报业务。因父亲与经元善的关系,受经元善提携,17岁的宋鲁走出校门便进入当时功绩卓著的洋务企业上海电报局当了会计。

       经元善非等闲之人,他不仅寻求实业救国,还积极倡导变法,他的进步思想对宋鲁影响很大。

       1899年底,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欲立9岁的溥隽为皇储,废掉光绪皇帝。消息一出,支持变法的各界人士无不愤懑。经元善更是悲愤难抑,他密电他的顶头上司电报局督办大臣盛宣怀,请求他上言挽回。盛无奈地回电:“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

       但经元善还是不甘心,在他看来,非变法无以救中国,他挺身而出,联合了章炳麟、蔡元培、唐才常、黄炎培等1231名旅沪维新人士和商绅,十二月二十八日以上海电报局总办的职名领衔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出了电文:“昨日卑局奉到二十四日电旨,沪上人心沸腾,探闻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务求王爷、中堂大人公总体国,奏请皇上力疾临御,忽存退位之思,上以慰皇太后之忧勤,下以弭中外之反侧。宗社幸甚,天下幸甚。”27岁的宋鲁也在联名之列。

       慈禧知悉电文后,怒然下旨“饬地方官拘捕监禁,以为儆戒”。缉拿经元善的消息传到上海,经元善带着宋鲁逃亡澳门。在亡命天涯的日子里,年届60岁的经元善觉得自己无所谓了,只是不忍误了宋鲁的前程,将其改名为宋汉章,并予以资助,让他返回上海。

       惜别了自己走上社会的引路人,宋汉章重返上海。这时的宋汉章不仅有了远大的抱负,而且在10年洋务的摸爬滚打中增长了才干,有了广泛的人脉资源,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进入银行界

       回到上海,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刚刚在上海开业两年多。该行的创办人正是电报局总办大臣盛宣怀。中国通商银行背景深厚,清政府授于特权发行银元、银两两种货币,成为国家整理币制的中枢。该行独揽金融大权,可与外资银行分庭抗礼,并代收库银,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分行,业务盛极一时。

       时任该行中方经理的上海钱业领袖陈笙郊,与宋汉章相熟并对他印象不错,招其为助手,主要负责沟通中方经理与外籍经理的关系,并经营贷款业务。宋汉章勤勉好学,很快熟悉了银行业务并积累了新的人脉资源,颇得上司赏识。

       业务上的日见精通,再加上善于交往,宋汉章在银行界开始活跃起来。

       1905年,有一次宋汉章去香港出差,途中偶遇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同盟会成员陈陶遗,两人一见如故。

       经陈陶遗引荐,1906年,宋汉章出任大清银行北京储蓄银行经理,因业绩卓然,翌年调任上海大清银行经理。大清银行地位非同一般,不仅是中国官方开办的最早国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中央银行。

       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1912年2月,宋汉章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银行系统地位最为显赫的上海分行经理。

       宋汉章经营银行,恪守诚信和市场化的原则,有两件事在当时的上海金融界颇具影响。

       一是1916年,北京、天津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生京钞挤兑风潮,北洋政府下令一律停兑中国、交通两家银行所发之兑换券。身为上海中国银行经理的宋汉章深感不妥,拖延不办。袁世凯很是不满。但宋汉章很坚定,他认准的道理是:银行的信用是命根子,不能毁。袁世凯本想好好收拾一下宋汉章,无奈不久病故,宋汉章躲过一劫。

       二是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蒋介石因为军队缺钱,想动用银行准备金,向中国银行借款100万银元,宋汉章坚决不肯违规操作,要求提供担保。作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大为光火,后经多方劝解,蒋介石才算罢了。

创立中国保险公司

       20世纪20年代后期,华资银行投资保险潮流涌动。银行看好保险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防范所贷放的工商企业的财产风险,减少对外投保的外汇流失,增加收入;二是银行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同时可利用现成的银行网络,节省了机构设置上的开支。这一时期,有12家华资银行投资设立了保险公司。

       宋汉章也力主中国银行利用自身优势创建保险公司。时任中国银行总经理的张嘉璈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他深感保险的意义重大。中行董事会决定由宋汉章负责筹备中国保险公司。

       经过两三年的筹备,中国保险公司于1931年11月1日在上海开业。总部设在上海仁记路(今滇池路)中国银行大楼内。外地的经营机构附设在中国银行各分行。

       59岁的宋汉章以中国银行常务董事的身份兼任中国保险公司董事长。中国保险公司由中国银行全资控股,公司董事全部由中国银行声名显赫的董事兼任。排在董事第一位的是宋子文,他不仅是中国银行的董事长,还是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中国保险公司一起步就背景强大,政商两通。

       中国保险公司开办时注册资本200万银元,是当时银行投资开设的最大的保险公司。按平价购买力计算,大体相当现在的1亿元(那时1银元在北平可买6斤上等猪肉)。

       最初,中国保险公司以火险为主。为了控制风险,公司严格核保,实地查勘每笔业务,并确定自留额,对超过承保能力的部分予以分保。当时,中国保险公司和以英商太阳保险公司为首的各家保险公司签订了分保协议,大大化解了公司风险。

       查看当时的资料,中国银行的63家分支机构作为中国保险公司的代理开展业务,业务已覆盖全国和海外主要保险市场。

       1933年,中国保险公司增资50万元开设了寿险业务。笔者在北京图书馆查阅了中国保险公司1934年的财务年报。资料显示,当时,公司的营业种类已扩展到火险、水险、寿险、汽车险、车辆运输险、邮包险、银钞兵盗险、牲畜险8大类。1937年,中国保险公司将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分开,另设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赢得信誉

       天有不测风云,虽然小心翼翼还是出了重大保险事故。公司成立的当年,颇具风险意识的荣氏家族为其汉口申新四厂投保了火险,该厂突遇大火,火势迅猛,损失达200余万银元,为当时最大的火险事故。200万银元可让中国保险公司倾家荡产。如何赔付、中国保险公司能否生存下去成了当时社会关注的热点。

       宋汉章很坚定,履约赔付,宁波人几百年来信守的信托责任和保险的诚信原则让他没有一丝的动摇。由于宋汉章严格控制了风险,超过承保能力的部分向以英商太阳保险公司为首的保险公司分了保,中国保险公司迅速做出了理赔,使申新四厂得以迅速重建。为此,荣氏家族在上海《申报》和《新闻报》上刊登整幅鸣谢。当时,保险公司按行规是不能进行自我广告宣传的,荣氏家族的鸣谢广告为中国保险公司的信誉做了最好的宣传。中国保险公司的口碑也使民族保险业整体受惠,许多保险经纪人对华商保险刮目相看,增添了为华商保险公司招徕业务的信心。

艰难时局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国保险高级人员纷纷离开被日本占领的上海转赴香港,之后不久又撤往内地,先后在重庆、桂林、昆明、贵阳、成都等地开展保险业务。同时,在香港、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并在马尼拉、河内、西贡、曼谷、泗水等地开展业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时运不济的中国保险公司在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的营业机构先后停业,公司在重庆成立了总管理处。当时,大后方川江盐运保险统归川盐银行保险部经营,中国保险公司与中信局、太平保险公司、裕国保险公司组成四联盐运保险总管理处,由这些公司分担了一部分保险业务。同时,中国保险公司又与太平、保丰、兴华保险公司组成分保联合办事处,在4家之间互相分保,这样不仅在扩大了这4家保险公司的再保能力,还减少了向国外保险公司的分保。

       抗战胜利后,中国保险公司为了拓展业务,开展了向国内工商业发放贷款业务,其规模和影响几乎等同于一家中型银行,通过这项业务和客户加强联络,带动了一些新的保险业务。

       到了1948年,由于通胀严重,中国保险公司在上海的业务已入不敷出。

结局

       解放前夕,宋汉章被迫前往香港。国民党想让他去台湾,心灰意冷的宋汉章寻机携子从美国转道巴西定居。1963年,宋汉章又辗转回到香港,直至1968年,近乎失聪的宋汉章在那里走完余生,享年97岁。

       1951年,根据国家关于保险业整体战略部署,中国保险公司将国内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作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附属公司专营海外业务。

       80年过去,沧海桑田,中国保险公司的血脉已融入今天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